首先声明这不是一篇爽文,也不是颓废消极的文章,只是按照小编的理解,做出的一个笼统的分析,请一定要坚持看完。苍池小编一直想写一篇文章,分析“当下人们为什么这么劳累,还一无所有”。无奈小编的爱人也是实在人给出最直接的打击:“你又不是什么成功人士,人微言轻的,瞎分析个啥!”不过最近总是刷到下图这样的偏激图文,实在忍不住要爆发一次--小编虽然不是很成功,最起码看的通透,活得轻松!今天必须结合自己的经历和经验来分析这病态的社会,抨击一下资本丑恶的嘴脸:
先自夸一波,小编早年间是幸运的,跟随着金融行业的前辈,十几年前就深入学习过西方资本主义的内部课程。几个月的课程学习,自认为完美掌握了资本的体系运作:
1.所有的前提肯定是资金的充裕,然后是资料采集部门,十几年前互联网没有这么发达,那时候的资料采集是最让人不解的“问卷调查”,很多人都好奇,你让我填写资料还给我礼品(和现在扫码免费领取礼物一个道理,都是信息采集的手段,当时承接调查团队都赚翻了)。
2.接着是将资料按人群统计分析,现代名词叫做大数据整合,根据不同的群体兴趣,爱好和需求给你推荐产品和服务。
3.与此共行的是广告的灌输,心理上的引导,这心理层面的引导是最致命的,它不断根据你的偏好和过去泯灭你的良知、揭露你伤疤,让你彻底否定自己的过去,产生自卑,最后通过广告的灌输拥有当前产品就可以掩盖一切,你说你是买还是不买。
4.你在他们那里消费了这只是刚刚开始,他们还会变本加厉的给你洗脑,给你小恩小惠的让你帮他们打工--宣传推广(你无论买到什么产品,你只会说产品的各种好处,言谈举止无形间就给人家打了广告),能抗住第3点还没消费的人群,在从众和攀比的心理下也会在这里败北。
5.上面的内容完全足够解释普通人群是怎么遭受到资本的牵制,接下来就是极其隐秘的课程内容,算是商业机密范畴,苍池小编还是有一些职业道德的,就不做说明了,想要学习的朋友可以私下找小编聊聊。
从上图可以看出这些都是中国人节俭的好习惯好传统,在某些商家宣传里变成了穷,很明显这是上述第3点的行为。本来是勤俭持家的好习惯,让资本彻底泯灭掉,在承受能力低下的人群直接形成了自卑心理,接下来的商家行为还会一步步上演。
说些实际的例子吧,95前的人们是不自信的群体(95后的群体是极度自信的,生活工作消费外界的一切行为都很难影响他们),现在资本能控制的就是这些群体。不难发现这类群体就是一个不断否定自己过去的人群,否定自己的生活环境,一直想要改善(买房换房);否定自己的童年,让孩子的童年完全与自己相反(挤破脑袋去所谓的好学校,各种补习班特长班,完全不考虑孩子的意愿);否定父母的工作,尽量找不和父母相同的工作;否定家族关系、亲戚关系(亲戚之间关系应付或者完全不走动)否定……
太多太多,省下的不算资本直接引导,就不一一概述了。先说买房换房,经济条件允许的可以任意购买,也不会有太大压力。咱们只针对普通购房者,在资本的引诱和人们的攀比之下,掏空几代人的钱包去购买一套房。苍池小编身边朋友的言语之间也引导小编要购房,其实小编父母是最早出门去城市打工的上班族,很清楚以前自己童年过得是什么生活,所以对购房从来不感兴趣(我这也算是否定自己的过去了)。
有段时间也去看过房,销售还是老套路“1.你生活的环境不好(否定你,让你自卑),2.现在需要改善了,3.身边的亲戚朋友都买房了(攀比从众),4.娶媳妇丈母娘要买房,5.小孩上学要买房,6.你们在城区工作要买房(可有可无的理由),7.再不买房价还要涨(制造恐慌),8.我们楼盘的优势(广告灌输)”,总之就是能满足你一切装逼的需求。
小编主要是从小生活拥挤的居民楼环境,不想有还款的压力,和不知哪里来的虚荣心,还有就是没有抓住我自卑的位置部分(要是真在我自卑的伤口撒盐,很可能就绷不住了),肯定不吃你这一套。反而上了船还没有上岸的群体,在这几年高房价、高房贷遇上剪不断的疫情,让人的压力倍升。
再提一下孩子上学,先不说小学,因为小编的孩子还在上幼儿园,还没有遇到上小学的问题。因为小编的孩子一直在村里上幼儿园,最近总有人建议让我的孩子去城区上学,我们夫妻就找了几个中端的幼儿园(学费大概在2000-3000左右每月),总之都不太理想。本身我们两人都学习过资本的课程,打算以猎物的形态进行交谈:1、先说我们是农村来的,接待我们的会说“我们这里学费高一些”(其实小编看的是教育,最不在乎的就是钱)2、我家孩子不爱说话,他们会说“可能是村里环境不够好,我们这里老师是专业的”3、我家孩子不喜欢吃学校的饭,“村里幼儿园能有什么好饭菜,我们这里每天不重样,当人伙食费另算”4、我家孩子学不到东西(其实是学习的慢),“这你不能埋怨老师,可能是你孩子自己的问题”5、我们回去商量一下,“最好抓紧时间,我们的招生名额不多,可以先交定金”......简单的几句沟通,资本的嘴脸展现无遗,肯定有人会让资本牵制住,要不然这种挤破脑袋上学的也不会这么火爆。
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
肯定有人看不到这里就会反驳,人往高处走,谁都向往美好的生活,这么消极的评判根本不合理。积极有序的前进是在自己能力范围内创造自己想要的生活,循序善进,有条不紊才是正确的方针。不结合自己实际的经济能力,盲目的让资本割韭菜,我们的身心只会越来越疲惫。
留言0